那么,这些全科教师的乡村之约,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?4月6日始,记者对此进行了详细探访……
A 麻雀学校呼唤“全能神”
乡村教师,是个美丽而苦涩的职业。大家耳熟能详的石兰松、阮文凭等名字,讲述的其实是我区13万多乡村教师扎根乡土、坚守学校的故事。故事感人,但又有几分无奈和困窘。
提起全科教师的由来,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员告诉记者:主要是因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小学(教学点)近年来学生流失情况严重,办学规模萎缩,形成了所谓的“麻雀学校”。因为生源少、班额小,“麻雀学校”教师超编严重。“有些教学点,3个年级加起来还不到20个学生。按照师生比要求配置的话,一个老师都多了。”
可超编的同时,这些学校又缺人,很多课程开不足甚至开不起来。因为现有老师的四分之一已年过半百,未来几年即将退休;这部分老师普遍只能教语文、数学,有些能兼体育,而能够承担音乐、美术、英语等学科的是凤毛麟角。
为了方便山区孩子们上学,许多“麻雀学校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必须存在。而因为地处偏僻、条件相对艰苦,年轻老师沉不下去。即使有的老师去了,但因为都是专科教学,依然解决不了开课的问题。
这种超编缺人的现象,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。于是,面对乡村师资力量的“捉襟见肘”现象,我区“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”应运而生。从2013年起,我区计划5年内培养数千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干得好”的小学全科教师,投放一线村小或教学点,承担起更多的教学任务,甚至包班教学,提高农村教育质量,让农村孩子享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。
B 两年学会十八般武艺
2013年9月,经过遴选的500名高中毕业生成为我区首批定向培养的农村全科教师,开始为期两年的学习。教育厅选取了5所具有小学师资培养经验的高校,提出了“专业知识够用,教学技能较强,综合素质较高”这一培养目标,要求全科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后,能够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。
桂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首批定向培养全科教师的高校之一,培养的第一批93名学生,已于去年9月1日走上教学岗位。该校教育系主任杨起群告诉记者,培养全科教师不是个简单任务。以高中起点为例,要在两年内完成公共课、基础课、专业课、实践课、选修课等四五十门课程。而且不是光学完就够了,每个学生在均衡掌握各科知识的情况下,还要有一两门特别擅长的课程。为此,学校和系里集中了最优秀的师资、最好的教学资源,制定了最优化的培养方案,力图解决学制短和要求高的矛盾,在学生学得精和学得全之间寻求平衡。
在如此繁多的课程之间,学校还加入了不少自选动作,比如开设民族体育课。“我们前期调研发现,很多农村学校没有条件开展球类活动,但诸如滚铁环、丢沙包等地方性体育活动,接受度就很高,而且受场地限制也小。”杨起群说。事实证明,全科教师所到之处,这类课程广受欢迎。
民族性的乐器也是如此。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全科教师,不少人会吹奏葫芦丝、芦笙等,这类乐器在桂北地区广受欢迎,所以孩子们参与度很高,当地村民也乐于与老师们打成一片。
除了学艺,还要树情怀。尽管这些学生入学之初就知道自己的就业去向,也签订了相关协议,但教育系党总支书记汤桂芬说,对于学校而言,加强师德教育、打牢他们扎根农村的思想基础,亦是不可忽略的任务。两年的学习很快过去了,保持他们“到农村去”的初衷却不能变。
4月中旬,记者前往该校采访,从用人单位的反馈看,学校全科教师毕业后一个多学期的普遍评价是:“专业思想巩固,教育教学水平高”。
C 点赞带来超强存在感
虽然说,当一名全科教师要谈理想、讲情怀,但不可否认,他们也要过日子。在走上岗位后,基层教育部门是如何让其扎根山村、奉献乡土呢?记者为此来到了灌阳县。
改善生活、教学条件,是第一件事情。
全科教师吴易铭和陆少玲在该县文市镇昭仪小学工作。该校没有教工宿舍,便利用空闲教室为她们特辟一间宿舍,虽然只能两人挤一张床,但单独的房间还是有了“闺房”的模样;考虑到女老师洗浴问题,学校又在房间改造了排水设施;为确保住宿安全,又对学校门窗、围墙进行了整固。“条件不能说好,但大家在用心帮我们解决困难。”吴易铭说,怕她们吃菜不方便,学校还专门弄了块小菜地任其自娱自乐。
在该镇同仁村宅首教学点,负责人蒋祥庚也为新来的全科教师张前芳操了不少心。他不仅安排张老师在村民家搭伙,而且尽力将教学设备、生活用品配齐。张前芳刚到学校时,曾在微信群里这般描述工作环境:这里除了课桌黑板啥都没有,没水没电没网络没电脑,连煮饭的地方都没有……而记者4月中旬到此探访时,上述的“没有”都变成了“有”,这个位于群山之中的教学点,甚至有了wifi!
县教育局副局长戴树元告诉记者,这些全科教师还是一群大孩子,如何让其生活、工作得愉快,他们确实费了不少脑筋。不仅逐步解决了办公、教学设施,对教师的食宿条件,也在尽力改善。
但仅凭生活细节上的照顾,还不足以让他们安心下来,“大招”便是待遇留人。据悉,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正在逐步提高和落实。因为在农村任教,全科教师不但待遇和城里完全一样,而且每月多几百元补贴。
更重要的当然是工作上的认可。在昭仪小学,吴易铭和陆少玲承担了语文、数学、体育和音乐四门课,让这个之前只有两名教师、略显沉闷的学校顿时活泼起来,同事点赞,孩子们更是幸福感爆棚。在宅首教学点,张前芳的到来也带来了明显变化,此前课余只有各种打闹的孩子们,如今在全科老师的带动下,有了歌声、涂鸦和各种游戏。做了半辈子老师的蒋祥庚对记者笑笑说,这些确实自己做不来,多亏有了全科教师。
在灌阳,几个年轻人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农村全科教师的荣誉感和存在感。他们说,这是一份值得为之坚守的事业。